荣耀精神解读

比利时:一个被拼凑出来的国家,为何能斗而不破,长期稳定发展?

说比利时是“拼凑”的国家,确实是有其道理的。要理解这一点,我们需要回顾更早的历史。1794年,拿破仑的扩张达到巅峰,他毫不费力地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比利时,并把它纳入自己的帝国。为了迎合拿破仑的统治,比利时的民众开始学习法语,然而由于传播不规范,比利时南部的法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瓦隆语方言。

不过,拿破仑的帝国在十几年后就崩塌了,比利时又重新成为了无主之地。1815年,维也纳会议举行后,战败的拿破仑帝国被分割,英国操控下,比利时被并入荷兰。英国这么做是因为当时荷兰的实力下滑,英国认为即使荷兰拥有比利时这个富庶地区,也难以威胁到英国在欧洲的地位。可不久后,英国的这一决定却为荷兰带来了巨大麻烦——比利时的文化、语言和宗教都与荷兰存在深刻差异,荷兰无法统一比利时的多样性。最终,这种矛盾在1828年爆发,比利时组成了反对荷兰的联盟,要求独立。

1830年,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市民发动了起义,宣布独立,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。尽管比利时独立后得到了英国和法国等强国的承认,但它依然是一个由不同国家文化拼凑出来的国家。法语和荷兰语成为两种主要语言,国家的治理也混乱不堪,甚至找不到一个全体国民认可的国王。在无奈的情况下,比利时只能请来了一位德国亲王做国王。于是,现在比利时人口中,竟然有1%的德国血统。

如此拼凑出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便进入了正常的运转状态,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,并在欧洲列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然而,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,民族间的矛盾却始终难以消弭。比利时北部的弗拉芒人和南部的瓦隆人,本来就有不同的民族背景,他们的语言、文化、宗教都有很大的差异,导致了深刻的裂痕。

弗拉芒人和瓦隆人之间最大的矛盾,就是语言的分歧。前文提到过,由于比利时曾经被法国占领,南部的瓦隆人习惯讲法语,而北部的弗拉芒人则更倾向使用弗拉芒语(荷兰语的方言)。这让南北两方的人民很难正常沟通,民族矛盾逐渐加深。为了缓解这个问题,比利时政府决定将法语定为官方语言,原因是19世纪初,南部瓦隆地区的煤矿和钢铁产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,政府做出这个决定显然是对瓦隆地区的经济贡献做出认可。

然而,这一政策并未得到北部弗拉芒人认同,许多人不愿学习法语,坚持使用弗拉芒语。语言问题不仅未能得到解决,反而加剧了南北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。

除了语言的分歧,比利时还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。19世纪初,比利时的经济主要依赖南部瓦隆地区的煤矿和钢铁业,而北部的弗拉芒地区则主要依赖农业,经济水平较低。随着比利时的扩张和刚果的殖民化,弗拉芒地区的经济开始复苏,逐渐超越了瓦隆地区。这种经济差异再次加剧了民族间的对立,弗拉芒人和瓦隆人在政治、文化乃至体育竞技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斗。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国家,可能早已爆发冲突。

进入现代后,比利时的民族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南北两方的人民依旧存在巨大的分歧,法语区和荷兰语区几乎各自独立,彼此几乎不交集。在比利时的足球队中,这种民族间的矛盾也屡屡被曝光,队员们因地域差异经常在更衣室内发生冲突。在世界杯赛场上,弗拉芒地区的球员甚至会选择在法语版本的国歌中闭口不唱,因他们根本不会法语。

比利时的集体项目往往也会因为民族问题而产生内部摩擦,因此精通法语和荷兰语的翻译在比利时非常吃香。每年,比利时都会爆发几次大规模的游行,内容通常是要求更多的区域权益或经济资源倾斜。这种现象长期存在,甚至影响到政治层面。2018年,首相米歇尔签署联合国移民问题全球契约时,遭到了弗拉芒联盟的反对,导致了不信任动议的产生。最终,米歇尔选择辞职,导致比利时陷入了长达541天的无政府状态。

虽然比利时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,但依然维持了相对的稳定和高经济水平,成为了欧洲的经济强国。为什么这个内外交困的国家,能在外界看来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,依然保持着稳定?

首先,比利时地处欧洲中心,面积较小(不到3万平方公里),如果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真的分裂,必然会摧毁近200年来国家所积累的工业基础与经济模式,这对双方来说都无法接受。其次,在如今的欧洲,国家之间的吞并几乎已经不可能,瓦隆人和弗拉芒人无论如何都难以融入其他国家。此外,欧盟作为比利时的“保护伞”,一直强调欧洲的团结与共同发展,也会在必要时阻止比利时的分裂。

总而言之,尽管比利时的内部矛盾深重,无法调和,但多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个国家在短期内难以分裂。弗拉芒人和瓦隆人犹如一对“欢喜冤家”,尽管常常争吵不休,最后仍会携手度过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