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声的楚河汉界,有情的竞技舞台
10月的合肥秋意正浓,安徽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象棋比赛现场却热火朝天。来自全省16个地市的43名选手在方寸棋盘间展开激烈角逐,其中年龄最大的58岁,最小的仅有14岁。这些特殊运动员用残缺的身体演绎着完美的智慧博弈,每步落子都铿锵有力。
特制棋盘背后的暖心细节
赛场上,视力障碍选手使用的立体象棋格外引人注目。棋子底部暗藏磁铁,棋盘采用凹凸纹路设计,盲人选手通过触摸就能清晰辨别"车马炮"的位置。"这个棋盘我摸了二十年",铜陵选手王建国说着,手指在卒子上摩挲出细微声响。工作人员介绍,比赛还配备了手语翻译和志愿者,确保听障选手能完整接收裁判指令。
"下棋时我感觉不到身体的不便,脑子里只有攻防转换的快乐"——轮椅选手张明在战胜卫冕冠军后如是说
象棋成为康复治疗的"秘密武器"
芜湖市残联领队李芳透露,很多选手最初接触象棋是作为康复训练的一部分。脑瘫患者通过移动棋子锻炼精细动作,脊髓损伤者在久坐对弈中增强耐力。本次比赛增设了团体赛制,正是为了促进残疾人的社交康复。"你看那对双人赛搭档",李芳指着正在讨论战术的两位截肢选手,"他们住院时相识,现在成了黄金组合"。
- 比赛采用积分循环制,共进行7轮较量
- 肢残、视障、听障选手混合分组
- 首次引入电子计时器,每方30分钟包干
颁奖仪式上,获得亚军的盲人姑娘周婷抚摸奖牌时突然落泪。这个曾经因失明自闭的姑娘,如今在象棋世界里找到了光明。正如裁判长陈志远所说:"残运会象棋比赛从来不只是竞技,更是生命力的展示。"赛场外,已有五所特教学校表示要将象棋列入校本课程,让更多孩子在这黑白格间找到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