△ 胡钢军(左)与教练单长明(右)。 1997年胡钢军之所以能达到竞技状态巅峰,他认为这和自己在日本职业队的两年经历“肯定也有关系”。 1995年,日本汽车公司铃木浜松旗下的实业团和他签订四年合同。“那个年代如果你不优秀,日本人绝对不会聘你的。” 当年铃木开给他的年薪,放在今日也不算少。 胡钢军于是东渡日本,参加铃木队的训练,并代表公司征战日本实业团接力赛。 10公里的棒次,他跑28分20几秒(公路),但名次一般。 因为在日本实业团中,铃木公司实力并非最强,“一般都是五六名”;在队里他水平也不是最高,有个队友马拉松跑2小时7分多。 胡钢军在铃木队训练的综合强度比在内蒙时高,但是量不如在内蒙时大。 他们出早操少,基本都是上午练,下午上班,晚上再练。 有一种超长距离训练,大概一两个月一次。队员必须连跑4小时,不让停,跑再慢也不能走,目的是在没有比赛和大强度训练课的时候,磨练队员的意志。 日本实业团运动员都得上班,胡钢军的主要“工作”就是让办公室里坐着,了解公司历史。 由于语言没过关,队里还给他派翻译、司机,“每天跟着我”,后来他基本能听懂,听不懂日本人会比划、写字。“要是再待一段时间,肯定就行了。” 最后他不要那个翻译,说“你别跟着我了。你跟着我影响我掌握语言”。 在训练的理解上,他完全没问题,因为教练会把要求写下来,而数字都是一样的。 “日本人训练很精细,细腻到极致,他们钻研什么东西都有一套。”他感慨说。 为备战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,1996年内蒙古体育局让教练、队长给胡钢军做工作,说为了内蒙的马拉松事业,你得回来。 于是,他提前中止合同回国。 进账奖金 △ 1993年北马,胡钢军(51号)以2:10:57夺冠,成为跑进2小时11分的中国第一人。 胡钢军还保持一项中国第一:第一个拿出场费的中国马拉松运动员。 1994年,以前从未邀请过中国选手的荷兰鹿特丹马拉松,给邀请费请他前去参赛。 那次他以2:10:03的个人次好成绩收获季军,还拿到了奖金。 1995年伦敦马拉松也拿出邀请费请他参加。他跑了2小时13分多,排名第十几。 当年的北马奖金和今天差不多。胡钢军还记得1993年自己首次夺冠时,奖金是4万美元。 这些钱胡钢军一部分存银行,一部分“瞎花”——买房、给家里用等等,例如为母亲治病,但“没有概念把钱再投资,钱变钱”。 但他的结论是: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。” 从田径到球类 △ 1997年北马,胡钢军成为中国第一个跑进210的马拉松运动员。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,中国男子马拉松只报胡钢军一人(女子任秀娟,后以2:31:21名列第九)。 他在云南参加国家队集训期间,母亲突然去世。他赶回包头,在家待了一个月,结果“人胖了。在准备4月份的选拔赛时,就不行了”。 他跑的最后一场比赛,是2001年北马暨广州全运会马拉松,以2小时12分多排名国内第七;跑完就退役了。 十年征战北京马拉松,他是北马历史上唯一的“三冠王”(1993、1994、1997),还三获亚军(1992、1995、1996),最慢成绩也有2小时15分。 2001年胡钢军退役时,体育局领导告诉他:你想当教练就当教练,想去办公室去办公室,自己选择。 当了一年多教练后,他决定放弃,原因是“感觉自己下不了那种辛苦,也已经练怕了,干那么多年有点烦了,没有想钻研当教练的劲儿,别误人子弟”。 他招的几个队员没来得及带,就直接交给自己的师傅单长明,请他帮忙带。 2003年,胡钢军去体育局下属的田径柔道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当办公室主任,一年多后提升为中心副主任。 后来他又到竞技体育处干了两年,2011年起在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当主任。 2013年田柔武中心主任退休,局里让他过去接手,他“坚决反对,死活不愿意去”。 理由还是:“第一咱下不了那种辛苦;第二那些教练都是我的小师弟,也在那儿待过那么长时间,太熟悉了。” 他解释说,“工作嘛,组织上需要你干啥你就干啥。” 至于对球类是否懂行,“在竞技体育处我们全管,包括几个训练单位。我们属于局领导,对下面的中心、督导训练啥的都懂,敬业点,要对工作负责”。 “南下追韩刚” △ 中国破2:10第三人韩刚。 回头看来,胡钢军认为自己如果当教练,好好钻研的话,“应该会是个好教练”。 事实上,他后来也当过教练,虽然只带过一个人:中国破2:10第三人韩刚。 他担任田柔武中心办公室主任时,得知韩刚已经被云南挖走。 他知道这是个人才:“那小孩有天赋,身体素质好,身高1米8多,有韧劲。” 胡钢军放下手头工作,千里迢迢地跑到云南呈贡基地,找到基地主任、著名竞走教练沙应正。 经过一个月的软磨硬泡,云南终于把韩刚放了。韩刚被他带回内蒙注册。 当时“没人敢带他。我们以前的队长说:胡主任,这是你折腾回来的,你领着练吧”。 胡钢军于是给韩刚找来三个陪练,又让后来搞竞走的韩强做自己的助理教练,立志在2009年山东全运会拿金牌。 “我感觉这小孩既然他想练,你得给他创造好的环境,得让他挣点钱,有了钱才有动力。你别每天跑什么钱也没有,人就没有动力。” 他带了韩刚两年半,带后者赴云南等地训练。 全运会前一年,他调到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当副处长。他就把韩刚交给中长跑名教练胡荣,说:“胡导,你带他,这小孩肯定行!” 其实韩刚以前就是胡荣的队员,只是“练着练着闹别扭跑了”。 师徒重聚后,回武川山上训练。胡钢军并没有完全放手,而是继续密切关注韩刚的训练——根据胡荣制定的训练计划,分析韩刚这个量、那个强度该怎么跑,应当控制在什么节奏。 全运会前最后两三个月,他更是天天紧跟,给韩刚补营养。 “内蒙小孩就是每天炖个鸡、吃个甲鱼,多吃蔬菜、好的营养、喝汤,别的啥都没有。” 结果韩刚继2007年在北马跑出2:08:56之后,又在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马拉松(仍是北马兼的)以2:12:36夺冠,胡钢军也顺利完成军令状。 韩刚退役后,至今仍在四川当教练。 内蒙优势 △ 2008年,胡钢军参与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。 内蒙古一向是中国马拉松强省,多次创造全运会佳绩: 1959年首届全运会马拉松冠军张云程,亚军郑招信; 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冠军刘一祥,亚军张云程; 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冠军单长明;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冠军胡钢军;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冠军韩刚。 近年内蒙男子马拉松虽然辉煌不再,但又轮到女子崛起:当今中国两名最快女跑者李芷萱、何引丽,均来自内蒙古。 对于家乡的马拉松优势,胡钢军分析说,这是因为内蒙拥有马拉松的环境和传统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。 首届全运会张云程,原来是给王爷牵马的——王爷骑在马上,他牵着跑。他现在住连云港他儿子那里,如今已经90多岁了。 很多内蒙名将退役后接着当教练,使得马拉松传统代代延袭。例如刘一祥带出单长明,单长明带出胡钢军,胡钢军、胡荣栽培韩刚。 “我师傅单长明也挺愿意钻研。他现在退休了还带着队,在宁夏队当教练。” 率先引进日本教练,更是让内蒙马拉松如虎添翼。 “当时我们教练的模式已经成型了,就差没有高科技的监控。在1996、1997年的时候,我们要是高科技监控跟上的话,就是世界级水平。”胡钢军说。 “有没有高科技跟踪,马拉松至少差两到三分钟——差一公里。” 对于中国马拉松现状,胡钢军在肯定董国建2:08:28突破的同时,也指出: “现在我们的训练方法和竞技水平也有待提升,国内马拉松只有几个能进(2小时)10分,在国际上连100名都进不去。” “跑到8分多,跟两小时二三分的世界一流高手差两公里。” “现在在高科技的数据化团队监控下,人变成透明的:今天你跑多少、跑什么强度,身体机能必须达到什么值,或者跑完后必须掉到什么值,都一清二楚。” 马拉松情结 △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球类管理中心主任的胡钢军。 对于国内外马拉松最新进展,胡钢军耳熟能详,尽管他2011年就来球管中心当主任,迄今已经快10年了。 “现在我还关注马拉松——跑了这么多年,对这东西有感情。” 人们也没忘记他。“现在我去哪儿办点什么事,一听说我名字,都说:哎呀,胡钢军!” 但作为一个有单位、有职位的体育官员,出席活动必须打报告,他只能婉拒。 当年在赛道上长发飞扬的胡钢军,如今只留很短的发型。 他解释说,年轻时留长发是为了张扬个性,吸引人们关注;这么做不很麻烦,就是跑完洗澡时稍微费事一点;后来成为管理人员,自然不再长发飘飘了。 现在他仍在跑步。由于血糖高,他每天中午去健身房,在跑步机、椭圆机上锻炼50分钟左右,再做点仰卧起坐、小臂力量,然后洗个澡、稍躺一会儿,下午来上班。 当然,这种健身跑的跑量和速度,和当年他的训练、比赛不可同日而语:一般是连走带跑7公里,即先走五六分钟,跑三四十分钟,再走五六分钟缓一缓。 锻炼效果还不错:他的体重已经从最高时的将近170斤,降到现在的140。 竞技性的跑步,如今只出现在胡钢军的梦境中。 “过去这么多年了,现在我做梦,还会老做同一个梦——也不是做小时候训练的梦,都是参加比赛的——比赛没穿鞋啊、没穿背心、裤衩啊;不是这个忘了,就是那个忘了。” “对马拉松还是有一种情结的。”胡钢军坦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